5月30日上午,在宾阳县湘光织锦坊,迎来了一群小朋友,他们是宾州镇中心校园少先队员们。
宾州镇中心校园少先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宾阳壮锦制造技艺传承基地的揭牌典礼在这里举办。
师生们在湘光织锦坊一楼调集,先由我国工艺美术大师谭湘光宣布说话,代表湘光织锦坊整体织娘欢迎师生们的到来,粗略地介绍了作坊。
谭湘光,我国壮锦工艺美术大师,大国非遗工匠,宾阳人的自豪。她从17岁第一次坐在织机前起,便与壮锦结下了不解之缘。她不只把握并且通晓全套的制造流程与工艺,还致力于将老祖宗传下来的技艺发挥到极致,她一直在制锦与传承的路上探究着,坚守着。
“宾阳壮锦制造技艺传承基地的建立,标志着我校的少先队员又多了一个社会实践的阵地,多了一个岗位领会的时机,多了一个自我教育、自我标准、自我展现的渠道。”宾阳县宾州镇中心校园游校长在揭牌典礼上表明,校园经过和湘光织锦建立协作渠道,让校园的师生亲自感触到非遗文明的魅力,亲临领会非遗制造的趣味。
紧接着,少先队员们和教师在他们的小小少先队长的带领下,观赏了一楼龙头提花机以及一台归于70年排子机,由壮锦形象负责人吴承谦说明,提花机的功用和用处。
“这便是日常织娘们把壮锦织出来的机器——竹笼机。”吴承谦介绍着眼前这一排机器,还表明,这些竹笼机八小时才干织出十公分的壮锦。可见,要想织成完好的一块壮锦布料或者是制成一件物品,有多么地不易。
端午节快到了,有这样一个风俗,人们会佩带装有艾叶的香囊或者是香包,来思念屈原。依据这个风俗,学生们来制造这个具有民族特色的这种三角粽。
此次揭牌典礼,也是宾州镇中心校园少先队员们的一次研学之旅,观赏排子机、龙头提花机、竹笼机、展厅,亲手制造壮锦元素的民族特色的手工艺品,可以激起学生们关于非遗文明的爱好,争当壮锦非遗的践行者和传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