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经纶映辉』织机的历史

来源:mile米乐官方入口    发布时间:2024-03-11 19:53:27

 

  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我们的祖先就已掌握了简单的编织技术了,他们用木架或木桩排丝制作经面,以手指或骨针挑经织纬,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手经指挂,成犹绸罗”的原始织造。

  随着社会生活的提升与织造技术的进步,人们不断研究创造出更为先进的织造机具,如流传至今十分典型的斜织机、多综多蹑织机、束综提花机等古代织机应运而生,特别是由片综提花到束综提花更是提花工艺技术史上的一次重大飞跃,不仅使生产效率大为提高,而且可使织制出的花纹由简单的几何形逐步实现复杂的大循环图案,极大地提升了汉唐时的丝绸工艺技术,丰富了丝绸提花种类,也为宋元明清更成熟的提花织造技术奠定了基础。

  “手经指挂”是我们祖先最早期发明的简单编织技术,他们用木架或木桩排丝制作经面,以手指或骨针挑经织纬,这从吴县草鞋山及余姚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织物残片及织造工具,都可以证实在六千多年前的苏州及附近地区已有简单的纺织机具,如木制纺缚、引纬用的管状骨针、打纬刀、绕线棒等,这些工具表明此时原始腰机已出现。

  其主要构件有:置于脚部和腰部的两根木横棍,相当于现代织机上的经轴和卷绸轴,另有一根较粗的分经棍和一根较细的提综杆,分经棍和提综杆作用是使经丝不断形成梭口,便于梭杼引纬,交替织作,不断循环。这表明,当时所用腰机已具备手动开口、引纬、打纬、送经和卷取五大功能,是我国最早的平轴式腰机。

  斜织机是我国古代出现最早、应用最广、流传年代最久的传统织机,其始于何时,尚无可靠史料,但至少不晚于春秋战国时期。它是由原始织机组合演变而成,具有牵伸、开口、打纬等功能,适用于制织平纹织物。江苏铜山县洪楼地区和江苏泗洪县曹庄出土的汉代画像石刻,是我们所见到的斜织机结构的实物形象史料。

  斜织机已经采用脚踏提综的开口装置,用双脚代替了手提综的繁重动作,实行手脚并用,使左右手更迅速有效地用在引纬和打纬的工作上。这种机构简单,操作便捷,机型小巧轻盈,是我国古代留传下来的典型传统纺织机械,其生产率比原始织机通常能提高十倍以上,它对提高劳动生产率、产品质量、统一织物规格提供了保证,同时使纺织生产趋向职业化,为织造工艺技术的日益精湛创造了条件。

  春秋战国时,为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织工们改进了踞织机,开始慢慢地普及了斜织机,同时发明了多综多蹑织机。汉宣帝时(公元前73~49年)陈宝光之妻根据提花规律,将提花机革新为120综120蹑,缩减了提花装置,提高了生产效率,以后又改革为60综60蹑的丝织机。三国时,马钧(公元220~280年),又把50~60蹑的织机改为12蹑,使提花机的生产效率提高了数倍,所织花纹图案对称均匀,花形变化无穷。

  由于多综多蹑机结构相对比较简单,造价低,一般只需一名织手操作,且操作技术也较易掌握,因此一直为后世所沿用,并与束综提花机并存。

  在多综多蹑织机发展的同时,人们在织制提花织物的过程中,发现多综多蹑机受综片数的制约,所织花纹的纬向循环较小的弊端。在战国秦汉时期,创造出了束综提花机(又称线综提花机),后来也称花楼织机。

  束综花楼机有小花楼和大花楼之分,如织花幅小或所用的牵线小,可用小花楼织机,反之则采用大花楼织机。无论是小花楼还是大花楼,其工作原理是相同的:都采用垂直花本的束综装置,并有素综装置,织工脚踏综杆以控制素综,坐花楼上的挽花工依次拉动花本的耳子线起花,两人同步进行,相互配合,就可织出所设计好的图案。这种通过束综提花配以综片的织造技术在东汉时已较为成熟,至唐代已广为应用,并延续千年至今,是古代传统提花机的优秀代表。

  至战争后,西方先进的纺织技术传入,对丝织业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先后引进的日本铁木手拉织机和铁木电力织机,成为中国新一轮的设备更新大革命,于是古老的木织机退出历史,但它们对于古代中国的纺织丝绸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作出了巨大贡献。

  19世纪末,半手工半机械化的手拉织机被创造出现,其机架仍为木结构,但提花的核心部分已由提花龙头代替了束综提花机的花本。提花龙头主要由纹版、纹针、滚筒本部分组成。纹版是一张张记录花纹信息穿孔卡纸版,它是根据所织纹样中经丝要不要提升就在相应的部位进行轧孔,一张纹版控制了一梭经纬的沉浮,一套纹样就是一个花本了,所织纹样的大小决定了纹版数量的多少。

  织造时人脚踩踏杆来操纵提花龙头控制经丝的提升,从而代替了人工挽花,使原来的二人操作改为一人。

  苏州的手拉织机最早是由谢守祥于1912年从上海日商小村洋行购进。由于生产效益显著,这种手拉脚踏的丝织机很快就在苏城被普遍推广。

  苏州自产的全铁丝织机是东吴丝织厂于1959年开始研制的,先是在铁木织机上改装了自动换梭机构,后以铁代木,用铁墙板改造了铁木电力机,取得成功后定名为K611型简易自动换梭丝织机。1964年,以苏州丝绸科学研究所为首的纺机研究单位于1964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全铁自动丝织机,命名为K641型1×1自动换梭丝织机。非常大程度上减轻了工人的劳动强度,使看台数从3台扩大到6台,生产效率提高了85%以上。

  七十年代,在苏州市纺工局的支持下,苏州第二纺织机械厂经过7个月的艰辛研制,终于试制成功第一台样机,命名为K274型自动换梭丝织机,1979年荣获苏州市科研成果奖。

  随着电子工业的发展,上世纪90年代已开始大量引进瑞士、意大利、日本等国制造的箭杆织机,历经20年在我国纺织业已广泛使用,技术也达到了娴熟。目前,我国普遍采用的织机类型主要有剑杆织机、喷水织机、喷气织机、片梭织机等无梭织机。电子提花机开口融合了现代微电子技术和电磁、光电技术,在纺织CAD系统和新型机械机构的配合下,实现了高速无纹板提花,大幅度的提升了劳动生产率和产品质量,尤其在提花信息样控制方面具有创造性的变革。

...